
简史 青海师范大学坐落于西海锁钥、海藏咽喉的高原古城西宁,始建于1956年,初名青海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升格为青海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青海师范大学。1997年后,青海教育学院、青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海省水利学校、青海省银行学校陆续并入,共同组建形成了新的青海师范大学。
地位 历经69年的开拓进取,学校已形成具有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完备教育体系,学科专业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大门类,是一所具有教师教育和高原地域特色的文理工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学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是首届“全国文明校园”、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项目单位”、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民委“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全国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试点院校。
校园 青海师范大学现有城西和城北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380亩。其中,城西校区172亩,建筑面积9.37万平米,绿茵葱茏、古朴典雅、学脉绵长,主要承担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和继续教育与培训职能。城北校区1208亩,建筑面积38.47万平米,设施先进、现代开放,布局恢宏,于2016年10月落成启用,主要承担本科生教育和学术交流职能。两大校区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协同发展,共同构成了具有丰厚文化内涵、彰显高原风光的现代大学校园,是读书治学立教的理想之地和教育沃土。

校友 已培养毕业生12余万人,涌现出大批优秀教学能手、科研学者、管理人才、商务精英,在各类岗位上尽显师大学子笃实敬业、开拓创新的时代风采,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生 在校学生22297人,其中,本科生13306人,硕士研究生2921人、博士研究生323人,留学生4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生5743人。
学科 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中国史、地理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批2个国内一流学科,4个省内一流学科,13个省级重点学科。
专业 61个本科专业,其中,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教员 现有教职工1195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6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50人,副高级职称384人,博士生导师75人,硕士生导师59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省级教学团队。21人入选“西部之光”访问学者,7人入选青海省优秀专家,7人入选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444人和23个科研团队入选青海省“昆仑英才”行动计划,4个教学科研团队6次入选青海省人才“小高地”建设项目。讲座教授79人,客座教授94人,合作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78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65人。群英荟萃的优秀师资为持续推进学校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人才基础。

学院 现设有民族师范学院、历史学院、文学院、新闻学院、教育学院、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等19个学院。
科研院(所) 学校设有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青海省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院等3个研究机构,各学院设有青藏高原社会历史研究中心、班禅研究院、青藏高原体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藏文信息研究中心等29个研究机构。
平台 现有科研平台24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平台21个,校级平台1个,另有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建有“藏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地表过程与生态保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藏区历史与多民族繁荣发展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3个教育部平台。建有“青海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监测野外研究站”“青海祁连山南坡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2个国家部委野外台站,“高原资源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创新”“青藏高原语言与文化大数据学科”2个教育部、科技部引智基地。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海省科技厅共建“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青海分中心”。建有“青海省青藏高原药用动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青海省自然地理与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青海省藏文信息处理与机器翻译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物联网重点实验室”“青海省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环境功能材料先进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青海省藏文信息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海省青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省科技厅平台。建有“青海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青海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青海省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研究中心”“杨志军文学研究中心”6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中心。
奖励 先后承担800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2项国家“863”项目,3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专项“973”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藏文计算机键盘和输入编码方法研究》成果,作为合作完成单位的《三江源区草地生态恢复及可持续管理技术创新和应用》《综合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重大自然灾害应对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等3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玛钦藏文平台、字库以及藏汉英电子词典》和《藏汉(汉藏)机器翻译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成果,作为合作完成单位的《青海湖流域生态水文过程与湿地恢复技术研究及应用》成果,分别获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商法学>在法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专业综合改革的探索与创新》《以创新驱动构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获省级教学成果奖。
文体 学校深入挖掘根植青海大地的红色教育资源和新青海精神,建有“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和“两弹一星”精神展览馆,创编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话剧《永怀之歌》,喜获第六届全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展演剧目奖”,入选第五届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形成了“一院一馆一剧”的爱国主义教育新格局,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创新载体和校园文化品牌。高原体育运动教育训练特色突出,文学院学生李春秀勇夺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子10公里竞走铜牌,体育学院学生切阳什姐喜获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金牌,尹顺金同学力摘2013年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马拉松赛金牌。学校高水平女子篮球队先后18次获得CUBA(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西北赛区冠军和3次CUBA亚军,1次全国大学生超级联赛冠军和2次亚军,1次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亚军和2次季军,并夺得2010年世界大学生篮球运动会冠军和2017年世界大学生篮球联赛总决赛季军,是一支享誉全国高校的篮球运动劲旅,为国家和青海省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得国家1金13银32铜,全国先进集体奖1项,省级29金52银58铜,优秀组织奖7项,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国家级银奖1项、铜奖2项、优秀奖1项,在“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8项,省级一等奖5项。
合作 学校大力推进宽领域、多渠道的国内与国际合作,与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建立“团队式”对口支援合作关系,与首都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加拿大里贾纳大学、泰国清迈大学等高校建立长期合作与交流关系,推进“一带一路”国家青海省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招生培养工作,积极开展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访交流、科研合作共享等活动,助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综合实力实现了新跨越。
附校 学校建有三所附属实验中学(含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段)和一所附属实验幼儿园,其中附属实验中学、附属实验第二中学、附属实验第三中学总占地面积245.42亩,共有教师477人,学生7916人,均属12年一贯制省级一类学校,是推动青海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师范生培养培训的重要实践实训基地。
梦想 奋进新时代、发展新师大、实现新梦想,全体师大人将始终以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的工作作风,求实创新、开放自信的时代风采,弘扬“勤学修德、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坚守师范初心为党育人、担当树人使命为国育才,为建设综合性、有特色、高水平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更新至2025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