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教育学院教师参加第二届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验交流暨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5-09-22 作者:教育学院 点击:[]

9月19日-21日,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甘肃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当代教育与文化》杂志社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验交流暨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天津大学、兰州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长安大学、郑州大学、青海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等41所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新疆阿克苏地区、甘肃省甘南州、临夏州的12所中小学教师代表共计14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青海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团队成员、教育学院李晓华教授、成丽宁副教授和陈慧萍以及13名硕博研究生参加本次会议。

1png

研讨会上,李晓华作了题为《基于教科书展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探索——以初中〈道德与法制〉教科书为例》主旨报告。从教科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与呈现方式、教师对教科书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使用情况、教科书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使用建议等方面分析,提出立足教材拓展知识、贴合实际强化实践、补充素材平衡内容、灵活调整优化教法等针对性建议。

成丽宁作了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支持系统建构——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主题报告。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构建了由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组成的教育支持系统。并强调多元主体协同、资源整合与顶层设计等方面,提出分层分类内容体系、融合性教学方式及科学评价机制等实践路径,旨在突破当前教育实施中的碎片化困境,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质量发展。

2png

2025级博士研究生李翌作了题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教学实践探索——以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的主题报告。以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载体,探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路径。并且针对学生认知碎片化、情感疏离与行为浅表化等问题,构建“认知筑基—情感共情—行为赋能”三维教学闭环,提出通过历史梳理、在地化叙事、跨民族项目协作及靶向实践等方式,推动学生从知识认同向情感共鸣和行动自觉深化。

此次会议汇聚了国内多所高校及民族地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学院教师与学生的报告从教材分析、系统构建及教学实践等多角度出发,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提出了既有理论创新,又具实践价值的观点,为推进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充分体现了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与实践引领作用,也为后续深化相关研究与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字、图片 :成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