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师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师要闻 - 正文

【“坚守在地震灾区的师大人”系列报道】万存忠:同学们的安全是第一位

发布时间:2021-06-07 作者:尹文瑄 点击:[]

6月1日下午,我校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53岁的万存忠老师刚参加完玛多县当地小学的“六·一”活动,这是自5月22日以来少有的轻松时刻。十几天来,万存忠老师未曾洗过澡,略带自来卷的头发许久未见水也变得油腻、凌乱,唯一的算得上精致的就是万存忠老师有一些日光性皮炎,总用面巾围着脸阻挡一些紫外线。

5月22日02时04分(北京时间),在果洛州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身在甘德县的万存忠被剧烈的震感摇醒,他第一时间想到自己负责的玛多县13名支教学生以及甘德县的7名支教学生,开始与他们取得联系,凌晨2点10分,万存忠已经将21名同学安全的消息发送到顶岗支教工作群当中。

前往一线,与同学并肩作战

地震后,多条公路、桥梁坍塌封锁,甘德县距离玛多县340公里,万存忠在看望完甘德县同学后,于5月24日前往玛多县与13名坚守在玛多县支教的学生共同面对不断的余震和震后的工作。

几名女生见到万存忠流下了眼泪,这些坚强的“小老师”们只敢在自己的老师面前委屈,看着几个小女生他疼在心里,几次也湿了眼眶,他说,“之前这些女孩子有说有笑的,最近总是很沉默,我担心他们,总会和他们聊天,疏导他们的心理。”

震后支教学生们遇到吃不好、挨冻感冒、体力透支等一系列困难,但大家坚守岗位没有怨言,为了更好的安抚大家,万存忠和学校取得联系,组织果洛6个县支教的学生们参加学校心理老师的线上心理疏导讲座。


“只要他们安全,我就没有压力”。万存忠因为地震后工作劳顿、生活不规律导致胃病发作,但他不能让自己倒下,他不仅是21名支教学生的负责老师,还是他们在地震中的精神依托。

5月30日,全体师生在连续投入抗震复课后终于可以休息一天。午时,玛多县又连续发生4次震感强烈的余震,万存忠看到支教的学生们从帐篷中跑出来,他原本稍有安慰的心又揪了起来:5.22的大地震给大家留下的非常大的心理阴影,这次余震将支教同学们近日难得慢慢归于正常的生活和心理上慢慢在愈合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每每提到支教的学生们,万存忠总是感慨万千,都是大三的孩子却顶着严重的震后心理压力继续抗震救灾、坚持教学,“这是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我们一定会坚持到最后!我为同学们感到骄傲!”

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

万存忠负责的玛多县是青海省海拔最高县,在来之前,家人和朋友几次劝说万存忠为了身体着想不要前往,但万存忠的那份家国情怀让他承担下了这份责任。万存忠也是藏族,知道玛多和甘德有多需要师大的学生去顶岗支教,“我经常踢足球,身体状况还很好,不用担心,我对自己有信心。”

但真正到达玛多,万存忠还是发生了严重的高反,前往县医院治疗,医生确诊为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建议持续吸氧,转至低海拔地区。万存忠选择了坚持,玛多县和甘德县支教的同学们还需要他解决生活、心理、教学中的诸多问题。


在万存忠看来顶岗支教的同学们是带着使命“送教下乡”,有着三重含义:当地的学生需要师大的学生带来新的知识;当地的老师需要师大同学顶住岗位去进行深造学习;支教的机会也给师大支教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为未来成为一名真正的老师做准备。

此次作为玛多县和甘德县的带队老师,万存忠的核心原则就是:保证同学们的安全。

3月15日,万存忠将21名支教学生安置到不同校区时,本身患有感冒的赵永艳在到达扎陵湖乡发生了严重的高反。万存忠及时将其送至县医院,并联系学校在24小时内将赵永艳送回西宁进行治疗。直至今日,赵永艳仍然在家中静养。万存忠说:“同学们的安全是第一位!”


这是自汶川大地震之后震级最高的一次地震,万存忠依旧将安全的宗旨贯彻到底,每天早晚向学校汇报学生们的安全状况,并积极投身到抗震救灾当中。面对灾难的无情,他依旧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鼓舞着经历地震后的支教学生们。

“万老师经常来看我们,还给我们带苹果。”体育学院的孙骏福说,希望同学们早日脱离危险、早日回去,这也是万老师最大的愿望。

(通讯员:新闻学院 20级新闻与传播研究生 尹文瑄/图:被采访对象万存忠提供)

万存忠,男,藏族,1968年4月出生,青海门源人,高级实验师,本科学历。于1991年在青海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毕业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主要从事计算机领域的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7篇。

主讲课程: 计算机网络,大学计算机基础,微机原理


附: 万存忠的一封信

马书记、冶校长、马处长、张老师、其它点带队老师:

玛多的支教团队让你们操了不少心,十分感谢!

我想说的是,同学们在支教期间,特别震后的表现的确非常优秀,做了一名师大支教生应该做的很多事情,无愧于师大人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关键在大是大非、亦是大灾大难面前,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崇高情操和优秀品质,但做为受灾者,在大三这个年龄段却面临并忍受了巨大的生活困难,心理上承受了巨大的考验。

他们在玛多用行动感动了人。

所以这些事迹,理应让更多的人知晓,同时也为师大留下点什么精神上的东西,以示后人。

他们教学任务很重,加上其它事务比较多,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凝炼、去思考、去写作,甚至还没有从大地震当中回过神来,加之很多是藏族同学,汉语言写作能力有限。

冶校长慰问期间看到这些情况,所以特别安排新闻学院20级新闻与传播研究生迅速组建玛多抗震报道小组,运用电话、微信等各种手段,采访玛多县定岗支教师生。

目前已经一对一进行了对接,正在深度采访、挖掘他们的事迹,一部分已形成了初稿。

这件事有新闻学院的才让卓玛老师和刘蓓老师统稿,我组织同学们提供图片、视频、文字、语音等等一些素材并积极配合,并且从内容、情节等方面提些建议,争取共同写出15篇以上质量比较高的,以“坚守在地震灾区的师大人”为名的系列报道文章,以飨全校师生。

我再一次诚挚表达谢意,因为学校为同学们做的这些具体而有效的事情,包括精神心理上、物质上的,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师大的温暖和关怀,使得这些小英雄、小灾民们付出了汗水、泪水、甚至差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之后,得到了母校的认可,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大家战斗到底的信心和决心!

或许余震不断,但我保证团结带领同学们,坚决完成后面的支教任务,把青春、知识毫无保留的奉献给当地学校,再把同学们安安全全的带回师大!

                           万存忠

                              2021年6月4日